
本文转自:现代金报
教书育人35年,悟出“共成长”教育理念
徐建儿:用心滋养每一颗童心
徐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。
徐老师和王兴兴合影。
徐建儿近照。(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“没有‘差生’‘学困生’,只有尚未被发现的闪光点。”从教35年,余姚市世南小学的徐建儿老师始终将这句话挂在嘴边。
从农村校园到城市课堂,从青涩新手到优秀师者,她坚守“以心灵唤醒心灵,用生命影响生命”的核心理念,不把分数当唯一标尺,在“看见个体、尊重差异、守护成长”的实践里,帮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。□现代金报 | 甬派 记者 樊莹
不给孩子“设限”
让好奇成为成长的指南针
1990年,从余姚师范学校毕业的徐建儿,怀揣着教育热忱踏上讲台。她的第一站,是位于肖东的夏巷小学。
那时的她,年纪轻轻却身兼数职:语文老师、班主任、大队辅导员。沉甸甸的责任没有让她退缩、畏难,她心中有坚定的信念:“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。”
这份信念,源自她的初中班主任。恩师对待学生始终兢兢业业、认真负责,会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“量体裁衣”因材施教。当年,正是在恩师的建议下,徐建儿报考了师范学校。这位引路人让她对教师职业充满崇拜,为她的教育之路埋下了“用心育人”的种子。
从模仿老教师的教学方法,到摸索出自己的育人方法,徐建儿在乡村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慢慢成长。五年夏巷小学、九年兰墅桥小学,学校在变、学生在变,徐建儿的教育初心从未动摇。
2001年,在兰墅桥小学任教的她,中途接手小学五年级的一个班,遇见了腼腆却爱钻研的王兴兴。
“这孩子话不多,但观察力强,一上自然常识课、劳动课就眼睛发亮。”徐建儿记得,王兴兴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做实验,下课还追着她问“闹钟为什么会准时响”。面对孩子的好奇,她笑着鼓励:“你拆开看看就知道了!”这句玩笑话,竟点燃了王兴兴的探索欲。
后来,徐建儿在班级设立“创意角”,鼓励有想法的孩子用废旧物品进行创作。王兴兴成了这里的常客,他制作的泡沫船、简易小车,总能收获师生们的认可和赞叹。多年后,这份儿时的热爱成为他的事业方向,如今他作为宇树科技创始人,在科技创新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
“别轻易否定孩子的好奇,这是最珍贵的天赋。”面对像王兴兴这样的孩子,徐建儿常常会和他们的父母沟通,建议家长包容孩子的探索。在她看来,教育是“不设限”的艺术,唯有守护好那份纯粹的好奇,才能让孩子的潜能无限绽放。
尊重并接纳“差异”
用温暖融化成长的壁垒
2004年,徐建儿调入余姚市世南小学,继续担任班主任。她深知,优秀的班级管理不仅需要多样的教育方法,更需要敏锐地捕捉每一个教育契机。而这份“捕捉力”,就藏在她对学生的日常陪伴与引导中。
如今已升入初中的卢煜少,读小学时曾是徐建儿的学生,他总说:“徐老师从不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,还让我知道‘特别’也是优点。”
曾经的他,因身体不好而深陷自卑,总是低着头不愿说话。徐建儿老师没有刻意给予他“特殊关照”,而是悄悄地与全班学生约定“多看一眼、多让一步、轻声慢行”,让温暖渗透在班级活动的细节里。当卢煜少因伤病缺课时,她冒雨上门补课,不仅带上课本,还带给他同学们写的鼓励卡片,帮他跟上学习进度,更融入集体。
小学二年级时,班级里倡导课余阅读《西游记》,徐建儿发现卢煜少总在课间用橡皮泥捏猪八戒、孙悟空等人物,每一个都捏得活灵活现。她趁机将卢煜少的泥人作品与阅读教学相结合。不知不觉间,“泥人卢”这个亲切的称呼就在教室里传开了。此后,卢煜少的创作热情愈发浓厚。他用橡皮泥捏制了“长津湖场景”,利用废品制作了“亚运会微景观”,还拍摄了3000多张朋客机器人照片制成定格动画。
今年初,徐建儿见卢煜少在玩面具,便打趣道:“这像极了三星堆的面具,做成金色就更像了!”卢煜少深受启发,用硬板纸、彩泥等材料复刻出8件三星堆经典文物,这组作品被多家媒体报道后广受关注。
对徐建儿而言,尊重差异、守护热爱,是帮学生打破成长壁垒的最好方式。
班主任不是“管理者”
是和孩子共成长的“同行者”
转眼30多年过去了,徐建儿多了一份对新时代教育的深刻感悟。
如今的家长更关注孩子心理需求与全面发展,学生的个性也愈发鲜明,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、跟上孩子成长的节奏,成了每位班主任都要面对的考验。“班主任不是‘管理者’,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‘同行者’。”徐建儿摸索出“共成长”教育理念。
面对从小缺失母爱、生活困难的小张,徐建儿不仅协调托管班解决他的吃饭和学习问题,还常去家里看他,像妈妈一样叮嘱他“天凉加衣,别冻着”。校运会上,小张赤脚跑完1500米夺得冠军,徐建儿冲上前紧紧抱住孩子,眼眶泛红地说“辛苦你了”。那一刻的心疼与骄傲,让小张真切感受到“有人和自己一起扛”的温暖。赛后,徐建儿还专门召开主题班会,让小张分享奔跑背后的坚持,让这份毅力成为全班共同的成长养分。
对沉迷网吧、成绩下滑的小王,徐建儿没有批评指责,而是用包容与引导践行“共成长”理念。她陪着小王父母去网吧一条街寻找孩子,找到后与孩子促膝长谈,耐心倾听小王“在游戏里找成就感”的内心想法。后来,她用身边“因沉迷网络耽误学业”的真实案例,帮小王看清危害,还每天找他聊天,一起制定学习目标。在徐建儿的陪伴下,小王逐渐告别网吧,重新坐回课堂,更学会了主动和家长沟通。
从对小张的温暖守护,到对迷途者的耐心引导,徐建儿用自己的方式,陪伴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。35年来,徐建儿收获了“宁波市三十年荣誉班主任”“余姚市终身荣誉班主任”“余姚市‘三名’工程引领奖”等诸多荣誉。但比奖杯更珍贵的,是无数学生的牵挂。逢年过节,手机里总会收到已毕业学生的祝福短信;常有参加工作的学生回校来看望她,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。这份双向的奔赴,成了她坚守教育岗位的最大动力。
如今,尽管临近退休,但徐建儿依旧没有放慢脚步。她说:“只要还站在这个讲台,我就还是孩子们的‘同行者’。陪着最后这届孩子成长,和他们一起收获进步,就是我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最大心愿。”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