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走在大街上,忽然听到远处在放《最炫民族风》的歌曲,你第一时间会联想到什么?没错,广场舞。那你知道为什么那么多老年人会如此喜欢广场舞吗?
表面上,广场舞只是简单的肢体运动,但医学研究发现,坚持跳广场舞的老年人,骨质疏松、心血管疾病风险会有一定概率下降。
德国一位科学家通过18个月的实验发现,跳舞组的老人的海马区(掌管记忆和平衡的关键区域)体积明显增大,而传统健身组变化甚微。原理也简单,舞蹈需要同时处理音乐节奏、动作记忆和空间位置,相当于给大脑做全方位的健身。
中国人民大学一项调研中发现,78%的广场舞参与者通过这个平台结识了新朋友。对于空巢老人来说,广场舞现场成了情感避难所,那里没有评判,只有共同起舞的伙伴。当子女离家打拼,广场上的舞伴们填补了亲情空白,成为彼此的情感支柱。
研究证实,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有更强的从众心理。跟随大多数人的行动,能减少认知资源的消耗。广场舞的集体性质提供了安全感,整齐的动作消弭了个体差异,让每个人融入强大的集体能量场。
展开剩余41%“年轻人有他们的酒吧、演唱会,我们也要有属于自己的时尚。”一位舞蹈队长的话掷地有声。当社会将老年人边缘化,广场舞成为他们宣告存在的方式,鲜艳的服装、响亮的音乐、充满活力的动作,都在呐喊:“我们依然在这里。”
然而对广场舞的迷恋也带来问题,有些老人为了跳舞“废寝忘食”,甚至顾不上吃早饭。骨科医生诊室里,很多老人的关节损伤病例与过度跳舞有关。
当高分贝音乐撕裂小区宁静,对抗可能升级为极端事件,有人鸣枪驱散跳舞人群,有人从高楼抛洒污物。这些冲突暴露了公共资源分配的深层矛盾。
医学专家给出科学跳舞的建议,选择有弹性的塑胶地面,穿缓冲良好的运动鞋,控制时间在40分钟内,跳舞前做肌肉拉伸。
费孝通先生曾提出: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与共,天下大同。”跳广场舞时调低音量是美德,邻居对老人活动多点包容是温情。
#广场舞#
发布于:广东省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